大部分人應該有個觀念,只要錢賺得夠多,就會存錢
不知大家對這句話覺得對嗎?

我覺得這句話對一半,以我自己的經驗,這通常會有陷阱,因為賺的錢多,不自覺花的錢就會變多
就像下面的圖那樣,如果沒有特別規劃,一樣存不了錢的

cash flow

也許等再過一陣子,賺的錢真的比花的錢多很多,就會來到了花大錢的時候(買車買房),也就是購買資產和負債的分水嶺,這時可以用下圖來表示

這時買進資產或買進負債,將會是能不能跳到金錢快車道的分水嶺

cash flow

假設這時你買進資產,你的現金流就會變成二進一出

但如果你買進負債,你的現金流就會變成一進二出

大家可以想像假設有一個水池
其中我們工作的收入像是一個水龍頭,生活支出花費像是一個排水口,兩者保持均衡

如果這時多了一個水龍頭,水池的水是不是容易持續增加
相反的,如果多了一個排水口,不意外水池的水就會變少

這之中,水池的水代表著我們的財富,而水龍頭就是正現金流,也就是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說的資產,而排水口就是負現金流,也就是書中說的負債

而同樣的物件,有可能是資產或負債,
端看現金流的流向,這是富爸爸系列最根本的精神

但這是什麼意思呢?

舉個例子,假設有三種狀況

Case 1
假設我們花500萬買房子自住,其中頭期款200萬,貸款300萬
這其中300萬每月利息15000,房屋稅+管理費每月3000,則每月支出18000
因為完全沒有收入,僅有支出
所以這個例子即為負債,支出18000

Case 2
假設我們花500萬買房子出租,其中頭期款200萬,貸款300萬
這其中300萬每月利息15000,房屋稅+管理費每月3000,則每月支出18000
出租費用23000
則這個例子即為資產,收入5000

Case 3
假設同樣房子買貴了,花了700萬,則頭期款依然是200萬,貸款變為500萬,
這其中500萬每月利息為25000,房屋稅+管理費每月3000,則每月支出28000,
出租費用23000,
則這個例子即為負債,支出5000

所以上面三個例子,買了同樣房子,但不同的購買價格或用途,這些因素就會讓房子變成資產或是負債
而書中完全不提變現後的價差(資本利得),但可以想像買的便宜,轉變成現金自然就不吃虧,只是書中並不強調這一塊

Ps. 我會覺得書中不提買賣,是因為一般人買了房子後,要再賣出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,或是根本不會賣出

所以在沒有賣出的情形下,買了房子就跟買手機一樣,無法再換回錢了,但更糟的是,買房子通常無法一次付清,還要每個月繳房貸,就像是水池多了一個排水孔,水池要累積更多水更是不太可能

當然如果把房子賣出的時候,我覺得那時就可以稱為資產,因為你會有正現金流入帳

而在現金流的觀念上,通常都會搭配上一個觀念 “延遲享樂”,這是史丹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

實驗中,研究人員會各給小孩子一塊棉花糖,並告訴他們
如果等一下研究人員回來時,棉花糖還在,將會再給他們另一塊棉花糖,說完就走了,留下小孩子在房間內

最後研究人員發現,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小孩,成就幾乎都比馬上吃掉的小孩好
因為這些小孩,能為特定的目的,忍住自己的慾望,堅持到更大的收穫

當然,我們不可能無限期延遲自己享樂的時間,這樣活著似乎也沒什麼樂趣
但比較理想是先增加一個水龍頭,再加一個排水孔
假設要多一筆支出,就先產生一筆收入來應付,讓水池的水至少不會越來越少

就像下圖,產生了好幾條資產,這時增加一兩條負債是無傷大雅的

cash flow

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,我十年前在看的時候,那時只覺得他不是在說廢話嗎? 不是想當然爾?

但經過了十幾年,收入變高,但生活依舊辛苦,我才漸漸了解 “知道和懂” 是不一樣的,做到又是另一個層次了

這本書應該是對理財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要懂的書,書中說了很多,我只針對一個覺得最重要也最基本的觀念解釋,其他部份如果有興趣,請自己看囉
(富爸爸窮爸爸)

rich daddy

最後歸納幾點我自己的結論

1. 首先你必需明確明白資產和負債的差別
2. 做好評估,延遲享樂,盡力購買資產
3. 不要怕資產貶值(負債也是會貶值的,你為何不怕?)

題外話 :
關於成功失敗,我歸納了幾個元素

成就的最大元素 :
夢想,使命,成就感

阻礙的最大元素 :
恐懼,惰性,自負

補充(20191226)
羅伯特.清崎在2019年再次回到London Real訪談
這次他提到現今的經濟危機,還有債務和稅收方面的事
###

延伸閱讀 -利用SMART法則訂立新年新計畫
延伸閱讀 -我的ESBI四象限
###

文章最後更新於